[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公益新闻 > 正文

焦点科普:智利大地震为何伤亡甚微

2015年09月18日 09:52   来源:新华网   冷彤 李丹

  新华网圣地亚哥9月17日电(记者冷彤 李丹)当地时间16日晚,智利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此次强震震中位于陆地,震级高、震源浅,但造成的人员伤亡却很小,这与智利长期积累的科学抗震经验、完善的防灾体系和民众的避难意识及自救能力有关。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此次地震为8.2级,震源深度约20公里。截至目前,地震造成8人死亡,其中约一半死于惊吓导致的心脏病发作。地震本身基本上没有导致房屋倒塌,倒是地震引发的海啸对基础设施造成较大破坏。可以说,智利平时的抗震准备经受住了这次地震的考验。

  智利内政部长豪尔赫·布尔格斯17日表示,此次地震震级虽高,但它造成的人员伤亡较少,这得益于民众平时应对地震的训练和准备。

  智利是世界上地震多发国之一。全球每年发生的有记录地震中,约21%发生在智利。在长期应对地震灾害的过程中,智利积累了丰富的抗震防灾经验。

  首先,智利的建筑质量标准极高,建筑验收极严,特别是抗震指数等与自然灾害相关的行业标准均依照法律严格执行。智利广泛采用“强柱弱梁”的抗震设计,建筑的主要支撑是钢筋混凝土立柱,柱子通过钢制框架加固。这种防震设计理念不是建造坚不可摧的建筑,而是尽可能缓冲,释放地震能量,最大限度地保全建筑。

  智利是建筑抗震技术输出国,这主要得益于政府在这一领域的大力投入。据了解,智利人均拥有全球最多的世界知名地震学家和工程师,政府采纳这些专家的建议并将其列入建筑审核标准。智利建筑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为达到政府抗震标准,智利平均每栋建筑要增加约15%的成本。

  其次,智利拥有覆盖全国的地震监测网络,各地监测站取得的信息会及时通报至全国地震服务中心,帮助有关部门迅速评估灾情,采取应对措施。

  为提高海啸预警时效和准确度,智利政府于2012年8月启用了一套全新的海啸预警系统。在有可能发生海啸时,该系统可通过警报器向沿海人口密集区和海洋作业区发布预警。

  据智利国家紧急事务办公室主任托罗介绍,此次地震发生后,智利海军水文和海洋局紧急事务办公室及时发布了海啸警报,沿海地区100多万居民被紧急疏散到安全区,避免了人员伤亡。

  第三,智利民众拥有很高的防灾意识,懂得如何自发疏散。大部分人不需政府组织就会自觉沿着已经确定好的安全路线撤离。民众在面对地震时能保持冷静,知道要首先躲在安全的地方避震,地震过后再立即向高处转移,躲避可能袭来的海啸。

  此次地震发生时,记者所在的首都圣地亚哥市震感明显,但人们在采取躲避措施时并不慌张。记者在这里常驻近3年,经历了大小无数次地震后,已从最初的恐惧、无所适从到现在泰然处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房屋建筑质量的信任。

  智利民众高度的防灾意识得益于长期以来政府及社会的大力宣传。智利官方机构经常通过各种方式向民众普及防灾知识,发放通俗易懂的防灾指南和疏散路线图,并根据各地情况组织民众举行防灾疏散演习。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