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公益新闻 > 正文

鲁杰:共生中,让感动常在

2015年09月17日 09:02   来源:新浪公益   

  在刚刚过去的8月,佳能(中国)连续第6年发布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4-2025),全面展示了佳能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最新成果,报告得到社科院4.5星级的好评。为此,新浪微公益对佳能(中国)企业品牌沟通部总经理鲁杰进行了专访,深入了解佳能最新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佳能“影像公益”的重点项目影像之桥项目。

  共生中让感动常在

  众所周知,“共生”是佳能全球的企业理念,也一直贯穿在佳能的企业社会责任工作中。共生是指忽略文化、习惯、语言、民族等差异,努力建设全人类永远“共同生存、共同劳动、幸福生活”的社会。

  孩子们与自己亲手拍摄的作品

  在中国,为了更深度的诠释“共生”的企业理念,展示佳能如何成为一个“共生”的企业,又以怎样的方式更贴近当地市场,佳能亚洲营销集团秉持“感动常在”的企业标语,旨在以影像的力量传递感动,让社会充满正能量。

  用影像故事传递正能量

  佳能(中国)最新发布的CSR报告封面与其他企业常用的卡通或手绘图案不一样,是一张真实的照片,照片上的人物是佳能(中国)文化保护项目“影像发现丝路之美”项目中华阴老腔皮影的国家级传承人张喜民老师。佳能(中国)希望用这张封面照片来向中国的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致敬。

  佳能项目组探访华阴老腔皮影传承人王振中

另外,此次CSR报告的主题是“感动”。佳能(中国)希望不仅仅报告呈现的内容“感动”,所有参与到报告撰写当中的项目组成员人,或者相关方都能体会到佳能(中国)的“感动常在”。现在社会的环境让大家觉得感动的时候越来越少,感动的机会越来越少,佳能(中国)希望通过感动向大家传递正能量。

 

  用影像传递感动

用影像连接孩子们的世界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纯粹需要物质捐赠的学校已经不再是主流。对孩子们来讲真正的教育鸿沟体现在他们的眼界和内心。“影像之桥”项目就以影像交流的方式让无论是希望小学的还是城市小学的,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孩子都能有机会与其他国家的小朋友进行交流,见识到世界各地的景色和文化,结交许多同龄的朋友,让他们感受到“世界”不仅仅只有他们身边的“世界”。

  孩子认真填写影像交流卡

  从1995年开始,佳能(中国)有限公司陆续通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建了10所希望小学。2008年起,佳能(中国)开始在希望小学开设影像课堂,希望孩子们能有一个更加有趣的,能够丰富自己业余生活的课外活动机会。2013年,项目升级“佳能影像之桥”,2014年构建了该项目的网络平台,在整个亚洲的青少年之间开展线上线下的影像交流活动,让“影像”作为一种超越语言的交流工具,就像“桥”一样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沟通、消除隔阂、建立友谊、传递感动。

  (新浪微公益 陈璐露)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