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抗战靠千百万无名的士兵和下级军官的默默奉献而持久。峥嵘岁月,他们怎么当兵的,如何适应军旅生活,在战场上遭遇了何种状况,他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他们饱尝过的死亡、流血、饥饿和多少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他们是一代刻骨铭记生死的历史证言人。”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循着一条关于老兵的线索,穿行于杂乱的市井小巷,进入协和59号专家院。灰砖清水墙,传响着鸟鸣与疏影,一番西洋深幽的小众风景,传递了协和特有的气质与背景。院落背后陈旧的居民楼家中,我们见到了92岁的郭少军老人。
郭少军,1924河北武强县人,中国医学科学元基础医学研究所 北京协和医院基础学院原党委书记。15岁参加抗日革命工作,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抗日根据地冀中平原游击战前线战斗,曾任冀中第八军分区二十三团河间县县委秘书。抗战胜利后先后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血肉模糊的毒打 投身抗日
1939年“七七事变”郭少军13岁。河北武强县被日军强占,开始野蛮的烧杀抢掠。为了安全,父母被迫送郭少军到天津炼锡铺子里当学徒。“天天干苦力活,扫地做饭,伺候老板娘端屎倒尿,没有任何报酬,能有口饭吃”。
因为在老家读过5年书,郭少军又被拉去做帐房伙计。而真正让他决心参加革命,郭老回忆说:“有一次,帐房结帐时,我发现从上海寄来的信函里写着,我们冶炼的锡都是卖给日本军工厂作武器的。我大吃一惊,抱怨父母那么糊涂,怎么能送我给一家汉奸铺子卖命。第二天,骑车到银行送汇票,没想到大马路上,突然被一辆日本军车从背后撞倒,日本鬼子跳下车就破口大骂’支那畜生八格牙路‘ 抡起皮鞭就是一顿毒打,从头到脚,皮开肉绽,脸上血肉模糊,疼到我全身丧失知觉,那时心里已经没想着活命了,而且送银行的钱票也被抢光。 后来,回到铺子里昏躺了数日,我立即给父母写信,信里只能隐晦的要求接我回老家,不然被日本人查到信里内容就全没命了。父母以为鬼子要抓壮丁,就立即赶来接我回老家。一回去我就找抗日政府,要求抗日。县里抗日领导接受了我的请求”
1942年,郭少军申请要去最残酷的前线战斗。前线根据地装备补给落后,那年仅仅16岁的郭少军,开始模仿大人怎样开枪,一把短马枪、一枚手榴弹,没有人教,就深入到冀中最残酷的抗日战场,学习挖地道、打游击、杀鬼子。
“五一大扫荡” 惨烈血战
1942年5月1日,日军发动惨绝人寰的冀中“五一大扫荡”,也是抗战最艰难惨烈的时期, 郭老所在的河北河间县北部,就盘踞了7个日军据点,敌我装备力量悬殊巨大。对于一个16岁的少年,不仅仅要顽强抵抗日军的残暴屠杀,保护村民,还要处处提防特务、汉奸、伪军多股势力间的错综复杂的斗争,配合地下情报工作。
白天在地道里打鬼子,晚上给村里老百姓做群众动员工作,发展根据地力量。有一次开群众大会,消息被汉奸走漏,天还没亮村子就被日军包围。万分情急,“一方面我们迅速分散武装,一面还要紧急掩护老百姓转移到后院地道,敌人不断往地道里投手榴弹、灌水、放毒烟。烧毁的房屋遍地瓦砾残骸,残暴的鬼子见人就杀,刺刀在脖子上砍,头就没了,遍地喷血”。
那天村子四处腾起黑烟,遍地死尸。有的四肢张开躺在路边,有的面目全非身首异处。大量村民、战士受伤,没有条件医治,熬不过去的只能等死。战士肚皮被子弹打穿,肠子都流出来了,只有一个小卫生员才11岁,就只拿一条纱布给贴起来,痛苦的吼了一天就牺牲了。轻伤的也是伤口长蛆。地道里混合着粪便、血腥、焦炭、腐肉的气味。
游记队打仗机动灵活,“那种日子里,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害怕,对死这个字,变得全然的接受,每天都在死人,随处都是尸体,死了人就拖去远处,一开始会有点头皮发麻,后来人都能自动屏蔽”。
当我们与郭老谈及“杀人”这个话题时,郭老先有些停顿,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复杂。“只想想我们死了的兄弟们,昨天还生龙活虎的那么个人,大家一起吃饭开会,不一会就被拖回来,便成了一具残破的尸首。那是一种怎样的仇恨与感情,活着的一心想着多杀几个鬼子,也随时准备战死,其他就不愿再多考虑什么了”
“我只是死剩下的人”
抗战胜利后,郭少军老人先后又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场。战斗中艰苦的环境,使郭少军患重度风湿性心脏病,被迫从战场转送回国,在协和医院接受治疗。依据当时的医疗条件,如此重度心脏病最多只能活3-5年。“3到5年!”郭老笑着说:“我当时想,还能活个三到五年,我还觉得不错呢,”
郭老九死一生,死亡对于他而言没有任何威胁与恐惧。之后郭老机安排在协和工作,负责宣传工作,做编辑、发文章,还受到胡耀邦亲自接见。几十年过去了,郭老在协和医大的文职岗位安平乐道,兢兢业业干了40年。离开战场,转向国家的医疗事业继续奉献自己的一生。如今郭老已92岁高龄,凭借着平和的心态与乐观的生活态度,用坚韧的精神力量抒写一生的起起落落。
当问及9月3日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的感受。郭老的一番话,让人感慨:“70年前的今天,我先从别人口中得知日本投降,起初还不相信,又从广播里听到,高兴的热泪盈眶,一生都忘不了那天我们有多么激动,全村都聚在一起欢庆;而70年后的今天回想,想想当年的那种惨烈艰苦,我也只不过是个死剩下的人啦”。
后记:感恩梧桐树
一场采访,恍若隔世,郭老没有一句寒暄,谈的是都直见性命的事,道出保留在上代人心底的记忆,这是亲历者不开口就无法想象的人性与真实。
每一位抗战老兵的一生的经历和命运,都可以用九死一生、家破人亡,如此浓重与沉重的词形容。而审视自身,我们所经历的事都显得淡了些。抬头仰望协和神圣的医学殿堂,低头数数背后无尽跨越世纪的人和故事,协和老兵们还原出了时代的细节与历史的真相。
最后与协和医大的学生一同送上对前辈深深的致敬。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