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越来越大,故乡越来越远,那一抹乡愁变得越来越淡。城市化浪潮还在继续,进入城市的农村青年到底是受益者,还是牺牲品?

走出来的农村青年还需要故乡吗?
归属感将会代替故乡情怀

金何
故乡作为农耕文明时代的标志,已经成为遥远的回忆。在城市化进程中,异乡即是故乡。不管是蜗居在城市边缘的村落里,还是合租在城中的各个小区,外地的漂泊者在这座城市的落脚,即意味着这里将是他们的第二故乡。 如果说城市发展的过程不能做到惠及每一个阶层的人,那么我们的发展就需要反思,需要突破,需要考虑人与城市以及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谐相处之道。更多阅读

停不下的脚步,回不去的家乡

刘晓茁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城市里体会过购物方便,饮食多样,高水平的医疗和交通条件之后,很少能有人接受回到二线城市或农村过着没有地铁,没有超市,享受公共资源排队而不是一窝蜂乱挤的一拥而上的生活。 在城乡不断加大的发展差距、二三线城市及农村的人情往来和自己内心的小虚荣左右下,即使他们在大城市遇到困境,也仍选择在这里继续留守。 更多阅读

农村化或可做城镇化补充

刘志勤
中国没有必要按照西方70%的标准来实行自己的城镇化。 在努力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可以考虑进一步强化农村化,作为目前城镇化政策的补充、延伸或完善。 要实现农村居民身份和生活质量的就地提升和转变,应该考虑推动农村化,使其成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源。这不是保持农村原有的格式和模式,而是把城镇化、农村化相互补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更多阅读

城市繁荣离不开城乡人口对流

徐建国
文明先进的一个集中体现,是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迁徙自由不仅为城市发展创造了空间,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历史上,人口和土地是最重要的两大生产要素,土地天然是不能流动的,流动的只能是人口。有了城乡人口的对流,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要好很多,从中激发出许多技术进步,这也就难怪唐宋时期我国经济如此繁荣了。 更多阅读
城市化要怎样成就个人的幸福?
紧盯精英会让城市“高不成低不就”

李铁
在人口结构中,高收入人口(即所谓的精英人口)只占小部分,而我们在制定政策的时候,重点应考虑的是大量中低收入人口,甚至包括大量农村人口。在特大城市里生活的几千万人口,有不同的市场需求,会引发对城市功能的不同需求。这种功能在空间上如何分解、再塑造、再配置,是不是以迁出为目标,这些都需要决策者和政策制定者谨慎考虑。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