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一个想要忘记,却永远抹不去的时间记忆。
一年前的今天,山河破碎,家园倾颓。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昭通市鲁甸县6.5级地震吞噬617条鲜活的生命,伤痕遍布大地。
一年后的今天,穿越灾难,再造河山。房子倒了,家不能塌;家园毁了,精神不能垮。365个日日夜夜,灾区没有倒下,群众期盼新生。
鲁甸县龙头山镇老街社区的废墟上,破碎的瓦砾、垮塌的房屋仍在提醒着我们那场可怖的灾难。然而,细雨中,青草穿破土层强劲生长,已是青绿一片;灾区干部群众穿越灾难,正坚强重生。
鲁甸、巧家、会泽、昭阳、永善,从泪水哀伤到选择坚强,从生离死别到重建家园,整整一年的时间,灾区从未停步,云南奋力前行。
生死与共、风雨同舟、心手相牵,凝聚起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磅礴力量
7月29日傍晚,龙泉村谢家营盘社的谢维礼来到灰街子安置点“串门”,大伙说起各自的新家园梦,都有一个共识:“我们要自强,不能一直躺在党和政府的怀抱里。”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地震灾区,一句 “你们受苦了,我一直牵挂你们”让谢维礼铭记至今。紧紧握住总书记的手,谢维礼感受着温暖和力量。
灾区人民永远铭记,8月3日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救人放在第一位。
8月4日上午,李克强总理抵达地震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成都军区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云南省市县三级启动应急预案,国家民政部、国家减灾委组成的工作组火速奔赴灾区。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总动员令,各路救援大军向灾区集结!
中央财政下拨救灾资金22亿元,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近万兵力参与救援。
挺进龙头山、搜救甘家寨、决战堰塞湖,生命不息、救援不止,每一位受灾群众都是我们决不放弃的亲人,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振聋发聩。
灾区群众没有忘记,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对灾后恢复重建作出总体部署;10月24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2015年1月,鲁甸迎来今年的第一场雪,乌蒙大地一片银装素裹。习近平总书记新年首次离京就来到鲁甸地震灾区,来到受灾群众中间。帐篷暖不暖?群众过得好不好?始终是总书记心头放不下的牵挂。
走进帐篷,厚厚的棉内胆、棉被、暖炉将严寒挡在帐篷外。全力确保灾区群众温暖过冬、安全过冬,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先后派出24个工作组,深入受灾乡镇调查受灾群众的实际需求;省民政厅、省粮食局安排1万吨省级储备粮保障灾区过渡安置阶段受灾群众口粮供应;昭通市县两级紧急安排应急资金近1.5亿元采购大米、食用油、棉被、衣服、折叠床、炊具等物资;会泽县发放过冬取暖费91.32万元,救助受灾群众761户1527人,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震后的第一个冬天,灾区并不寒冷。
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全力支持和亲切关怀,鼓舞着灾区人民的斗志,坚定了灾区人民战胜困难、战胜灾难的信心和决心,凝聚起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磅礴力量。
灾区人民没有忘记,是民族大爱,点亮了穿越黑暗的艰难旅程。四川老党员王守璞向灾区捐赠3000元。随这笔捐款而来的,还有老人一封充满深情与牵挂的信:“全国人民从各方面积极支持抗震救灾。我,一位86岁的老者,已离休的老党员,无力为抗震救灾做更多的事情,现捐款人民币3000元作为灾后重建,以尽微薄之力。”
灾后仅5天,云南省就接收社会捐款3亿余元。爱心接力持续延伸:什邡市社会各界捐款171万余元、中国华能集团捐款500万元、李嘉诚基金会捐款3000万元……点滴爱心汇聚成海,涓涓细流润泽不息。
党和政府的关心、社会各界的关怀、全国各族人民的牵挂,和过冬御寒物资一同送到每一位受灾群众手中。
在此刻,中华民族风雨同舟、心手相牵,交织成一首气壮山河的救援颂歌,高昂的民族精神强力迸发,坚定起灾区群众战胜灾难的决心和勇气。
地震灾区用最短时间恢复了医院、学校、党政机关的正常运转和办公,用最快的速度恢复了集市、商业网点、工矿企业的经营和生产,用最大的力度动员群众开展生产自救。
有序、高效的抗震救灾和过渡安置,充分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印证出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前进步伐。
扎实有效的受灾群众安置和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工作,有力保障了灾区民生,为全面展开恢复重建创造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