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首页 > 公益新闻 > 正文

中关村三小校长谈教育变革:未来的学校什么样?

2015年07月14日 10:00   来源:人民日报   

  

( 中关村三小新校区效果图 )

 

  当前社会正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快速翻转,教育作为社会基石,如何迅速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当传统的教育方式与创新的人才需求错位,我们如何创造更优质、更个性化、更契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教育?近日,新华网思客专访了中关村三小校长刘可钦,她介绍了中关村三小在创新教育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变革。

  未来学校需要多元化的老师

  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再局限于课堂,通过互联网他们可以获得和老师一样甚至比老师更充分的资源,“老师教的东西我们都知道了,我们要配合老师。”对于这种教育中出现的新尴尬,刘可钦表示“孩子很体贴老师,但是老师不能当老古董,否则会被淘汰。”

  对于未来的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刘可钦说,“未来的课堂当中,教师和学生的身份可能难以清晰地辨别,老师更多的是学习的促进者。” 老师的职责也不再是单一的传道授业,他们需要更多元化的身份,是师长,是伙伴,还是朋友。

  所有家庭都希望孩子得到最好的、最优质的教育,刘可钦对此表示理解,同时她也指出,教育孩子不应该仅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尤其是在创新教育时代,“家长的亲子教育非常重要,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是不可替代的。”另外,她鼓励“跨代合作”,爷爷奶奶和孩子一起学习,大孩子和小孩子一起学习,她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更有效率。

 

“ 学校3.0”,混搭模式的挑战者

 

  创新教育需要的不是对传统教育的修修补补,而是一场真正的“破坏性创新”,中关村三小正在推行的“学校3.0”教育变革就是这样一场创新实践。刘可钦介绍,“我们新校区的空间就是三室一厅,放的是三个不同年级的班级,三个不同年级的孩子生活在一起,大小孩子共同学习。”正是通过这样的“混搭”,中关村三小建立了以大带小,大小互助的学习模式,刘可钦相信“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孩子。”

  除了年级的“混搭”,学校3.0的理念还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混搭”上,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数学等学科转变为跨学科组合的“项目学习”,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不同学科教师围绕主题制订学习方案,让学生完成跨学科的学习,“我们这么做也是为了不同类型孩子的长项发展和兴趣爱好的提高,为因材施教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刘可钦说。

 

云学校如何实现“互联网+教育”?

 

  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互联网+”的浪潮也已经开始席卷各行各业,教育行业如何实现自己的“互联网+”?刘可钦介绍,中关村三小正在建设云学校和数码学校,她特别强调,“我们要的不是数码平台,而是一个基于网络和大数据背景下对老师教和学的真正支撑。”

  在刘可钦看来,云学校和数码学校将带来两个重要改变,一个是实现“地球村”的教育模式,通过“云学校,连接不同的资源和学校,在全球化背景下与各国孩子成为邻家小孩一起学习。”另一个是实现学校管理模式的升级,大数据可以记录孩子的学习足迹和个人信用,分析学校的管理和老师的教学,“互联网的技术下,个人的信度和诚实更重要。”刘可钦说。

  未来已经悄然逼近,在大部分人还浑然不觉的时候,中关村三小已经自我革命,率先变革,刘可钦说,“我们希望培养的学生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成为有能力,受欢迎的孩子。”而对于中国教育如何突破传统,走向创新教育,刘可钦表示“空间、理念、路径都有了,关键是行走。”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