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5日是我国第25个“全国土地日”,今年的主题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目前,我国城镇、农村存在大量闲置、低效利用土地已是不争的事实,不仅造成了稀缺的土地资源浪费,更为城镇化进程设置了大量障碍。同时,城乡建设用地利用率不高、经济发展建设占用大量耕地、土壤污染等仍是我国土地整治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今年6月初,国土部印发通知,正式启动“十三五”全国和省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通知要求,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编制。业内表示,这项整体规划将令长期进展缓慢的城乡闲置土地高效利用工作加速,让此前各地探索的方式能尽快予以推广。《法制日报》记者走访相关专家,试图通过对法治国土建设的探讨,为推动土地整治工作进一步发展献计献策。
在我国现有的20亿亩耕地中,有超过3亿亩耕地处于15度以上的坡地或位于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线范围内,大部分需要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和休养生息;
还有相当数量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土壤点位超标率接近20%,大多不宜耕种;
全国土壤总超标率为16.1%,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调查的工业废弃地中超标点位占34.9%,工业园区中超标点位占29.4%。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需海量资金作为支撑;
……
这组来自于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发布的《土地整治蓝皮书:中国土地整治发展研究报告No.2》的数据,被诸多媒体评价为“触目惊心”。
“土地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具有保障和约束双重作用,经济发展新常态必然带来土地利用和管理的重大趋势性变化。以土壤污染为例,其关系到国家食品安全,为全社会高度关注。”蓝皮书作者、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实施管理处处长贾文涛表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国务院出台了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仍然是“稳”字当头,对土地的需求结构虽有变化但总需求仍然居高不下,土地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保障发展的压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对破解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两难”命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济发展建设占用大量耕地
一方面,我国人多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资源少的基本国情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粮食安全的基础仍不稳固,耕地保护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另一方面,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普遍不高,闲置、废弃、低效利用土地大量存在,盘活利用潜力巨大。
这是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蓝皮书课题组对我国目前土地利用现状的评价。
“地方经济对建设用地的依赖程度巨大,耕地保护的形势更加严峻,加上一些地方耕地后备资源匮乏,要实现县域、市域内的占补平衡难度越来越大,占优补劣、占多补少的现象并不鲜见,尤其是优质连片的耕地资源没有得到积极主动的保护和改造提升。”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副主任郧文聚介绍说,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和资源的高消耗,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
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仅1996年“一调”至2009年“二调”的13年间,全国因建设占用、生态退耕、结构调整和灾毁减少耕地超过2亿亩,其中大多数是优质耕地,仅东南沿海5省就减少水田1798万亩,相当于减掉了福建省全省的水田面积。按照吨粮田的标准计算,相当于损失掉了180亿公斤的粮食产能。
在城市用地方面,则存在体系、结构性等诸多问题。以近年来备受社会关注的“鬼城”为例,就属于城市用地内部问题,需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依据阶段特征不断调整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问题、农耕文化传承问题、乡镇企业土地利用粗放、防止农村土地过度资本化等,则是郧文聚等人发现的我国乡村目前面临的土地整治问题。
在如何进行土地利用这一问题上,郧文聚用了两个“最”字——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
“我国长期面临土地资源紧约束,必须改变当前城市过度扩张、耕地和生态用地快速减少的不可持续发展态势,减少因土地利用不当引发的资源环境和民生问题。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保护耕地要像保护文物、保护大熊猫那样来做。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节约用地,真正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切实优化土地的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郧文聚说,同时,更要认真审视耕地保护、城市发展、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避免条块式的认知、管理方式。
(责任编辑 :石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