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国娣 (本报评论员)
上海3名中小学生近日捐出了自己积攒10余年的50万元压岁钱,用于设立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青春之光爱心专项基金”。3名捐赠学生分别来自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和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小学,其中一名中学生和一名小学生是兄弟两个,14岁的哥哥魏琮泰由此成为上海最年轻的慈善专项基金主任,他捐款最多,一个人就捐了25万元,弟弟捐了20万元,他的同学捐了5万元。做慈善永远是好事,此事不分对象、多少、形式和动机,只要有一颗想要帮助别人的心,做慈善是社会发展急需的正能量。
不过客观来讲,现阶段对中国人来说,做慈善仍免不了“动机论”,就像高调的陈光标,他做的慈善事业形式多样,金额特别巨大,社会各界对之众说纷纭,并不是一味点赞。拿出45万元做慈善基金的兄弟俩,除了让网友质疑是不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能做慈善,笔者也“腹黑”地想到:这两哥们儿是为以后申请一个好大学做准备吧?现在有钱人家的孩子都早早打算出国读书,要申请哈佛、耶鲁那样的名校,光有成绩还不行,还要有一份“闪亮”的履历,向美式文化展示你具有的社会责任感、慈善之心以及社会活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被国内的留学中介公司视为制胜法宝,而履历是需要从小积攒的,等到临出去前再准备根本无以弥补。我看这兄弟俩读的本来就是外国语学校,以后十有八九是要出去的,其父母的准备工作开始得也早,反正家里也不差几十万元钱。而且成立一个专项基金,让孩子深入参与到资助特困家庭的中小学生和自闭症患儿以及患有视、听障碍的特殊儿童,的确对孩子具有实际教育意义,让他们可以了解社会,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说,只要出得起这笔钱,以孩子的名义成立慈善基金,肯定有着多方面的积极性。
然而,如果以功利动机来做慈善,势必意味着慈善之心不够坚固,慈善事业不能长青。但凡有一天,功利的目的达到了,这个专项基金有可能陷入荒废。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孩子的慈善之心要从小培养,一个14岁的慈善专项基金主任很有可能把他的慈善意识带入未来的人生当中,影响到更多的人。现在学校本身教育加强了对学生的慈善教育,鼓励学生力所能及地做慈善做公益是许多学校都在推广的社会活动,尤其在中小学阶段,帮助比自己更加需要帮助的人,这是慈善最本真的出发点。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显然对此番“样板”合作非常重视,让14岁的未成年人担任专项基金主任,此前在上海从未有过。按其自己制定的《专项基金管理办法》规定的“起步价”就是50万元,这个准入门槛对不赚分文的未成人群体来说,依托的都是父母的社会资源,如果大力鼓吹学生做“大慈善”并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