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徐轶汝 新民晚报 记者
【嘉 宾】
冯国勤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理事长
主持人的话
翻开市慈善基金会20年的成绩单,硕果累累—募集资金渐具规模,截至2013年底累计募款物77.8亿元;不断挖掘好项目,救助力度和成效持续显现,为政府救助“拾遗补缺”;建立17个区县分会,健全组织机构,提高管理水平;坚持公开透明,是上海最早公开财务报表的慈善组织。最重要的是,基金会不断创新慈善理念,向全社会传播慈善意识,让“慈善之花”盛开在每个上海市民的心中。
站在20年的门槛上,展望下一个20年,市慈善基金会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新形势下,我们该如何做慈善?
新闻背景
在4月20日举行的以“现代慈善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的上海慈善公益论坛上,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冯国勤在报告中指出,目前慈善组织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党和政府高度支持慈善力量参与社会转型,慈善事业可动员的资源不断增加,包括政府资源、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资源、志愿者资源,以及最重要的民众资源,社会慈善意愿和能力逐步增强。另一方面,转型期社会矛盾集中,慈善在弥合社会黏性方面任务艰巨,同时还面临着顺应市场、完善法治等自身转型的挑战。
A
公开是最好的监督、透明是最大的信任
主持人:这些年,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度备受社会的关注和公众的关心。但据我所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从成立第二年开始,每年都在权威媒体上公布年度工作报告和审计报告,是上海最早公开财务报表的慈善组织,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作为一个成熟的公募基金,今后我们在提升公开透明度方面,还会有什么打算和措施?
冯国勤:公开是最好的监督,透明是最大的信任,公开透明是一个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决定因素,而公信力是慈善事业的生命。就拿每年公布的审计报告来说,上面每一笔善款都有明确去向,每一个项目的账目都清清楚楚。有一年,因为排版失误,左项和右项的数字颠倒了。不久,就有一位兄弟省市的老师给我们写信,说数据加起来不对。这说明,公众对慈善事业的关注度非常高,更说明在信息公开方面,容不得一丝马虎。后来我们核查出原因后,特地给这位老师写了封感谢信。
要实现公开透明,目前有两点必须要做好,一是把慈善项目做具体,越具体,公开透明效果越明显。比如,去年雅安地震后,市会募集善款达1.06亿元人民币,最终确定援建灾区6个项目。在项目运营过程中,市会成立了由11位捐赠人代表为主的灾后重建项目监管小组,对项目援建和资金使用进行全程监督。
二要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数据库。本会自从财务信息化管理实施后,收到的每笔捐款都“有迹可循”。现在点开上海慈善网“捐款榜单”栏目,系统不断刷新当天的捐款信息。今天捐的钱,今天就能查到。每条捐款信息都包括捐款单号、日期、捐款人、金额和意向。一些专项基金和项目的资金捐赠人可随时进入系统查询款项的使用情况。项目所需的每笔钱从哪儿来,派什么用,用到哪儿去,包括哪个人、哪个项目、哪幢楼等,都能查到。
B
慈善组织去行政化,既是目标,又是一个过程
主持人:现代慈善组织要去行政化,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不能完全脱离行政,因为慈善工作离不开党政各级机关的支持。去行政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它的关键是什么?
冯国勤:国家在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参与社会治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慈善组织去行政化,既是目标,又是一个过程。
这些年,市会在管理人员任命、募捐依托力量、支出拨款、财务管理方面探索去行政化,激发组织活力,不断增强自我适应市场发展的能力。
如,今年2月底,在市慈善基金会的支持协调下,“两新”组织公益同行专项基金成立了。
“两新”组织是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其中的非公企业有心参与公益,却不知道劲往何处使;公益组织了解民生需求,但愁资金、愁人才。负责“两新”组织党建和发展工作的市社会工作党委敏锐地发现了两者的需求,整合资源进行慈善配对,让“有钱的”和“有心的”携手做公益。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进入了全面改革期,市场主体作用凸显。所以,慈善基金会也要适应大局的变化,在运行理念和运行中适当与政府分离,在政府的引导、支持和监督下,更加独立地主导慈善事业。
C
慈善理念也要不断进步,要更加“以人为本”
主持人:今后我们的慈善理念还会有什么创新?
冯国勤: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慈善理念也要不断创新不断进步,要更加“以人为本”,更加关注民生。譬如说,我们在宣传方式、捐助形式等方面,更加照顾、尊重捐赠人和受助人的意愿和感受。
2005年,我们在华东师范大学开出了第一家高校“慈善爱心屋”,校方认定的困难学生可以到这里领取学习、生活用品。据统计,“慈善爱心屋”建立至今,16491名困难学生在这里领取价值累计达57.3万元的物品。怎么领,才能维护贫困孩子的自尊心?校方动足了脑筋。“慈善爱心屋”采用“淘宝”式申领方式,学生像上淘宝网那样,直接在网页上选择所需物品,经审批后,持校园卡就能直接来领取了。这一方式取代了上门送钱物,“送温暖”从“被动接受”变为“自主选择”,“静悄悄”的温暖,既尊重了学生的意愿,也解决了他的困难。
主持人:我们常说,慈善是一种正能量,如何才能调动和激发更多人参与慈善,扩大慈善的效应呢?
冯国勤:慈善不仅要发动社会各界和民众的参与,也要扩大宣传,深入人心,一要根据不同群体特点来宣传,宣传用语要落到人们的心里;二要从捐钱多、做项目多、帮助别人,转向通过慈善净化人的心灵,扶贫致富与净化心灵并重。一个平民捐10元和一个企业家捐上百万的价值是一样的,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也是一样的。但是,企业家是少数,广大的民众是多数。这对净化人心,提升自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推进社会各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都是促进和推动。这些年我们评选出了几十位“慈善之星”,其中有企业家、社会组织领军人物,但普通百姓占大多数,因为他们的慈善故事更“接地气”,更能打动人。我们推广传承善行,更加希望能形成慈善的“水波效应”,调动和启发更多人参与慈善活动,在接受社会帮助中感恩,在感恩中回报社会。
譬如,我们有一个“国栋慈善助学基金”,是由原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陈国栋的子女为了却父母的心愿,向市慈善基金会捐赠陈国栋夫妇的积蓄20万元,加上孙辈捐赠的30万元,共计50万元,于2005年9月设立的。用于帮助本市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克服暂时困难,顺利完成学业。首批受助学生中有一个姓张的男生,2010年,他在国栋基金的资助下完成学业,踏上工作岗位。同年,他因病卧床多年的父亲去世,临终前嘱咐儿子,一定要懂得感恩、回报社会。父亲去世两个月后,小张就怀揣500元实习工资,回馈国栋基金。现在,他还是“国栋基金”义工队的队员,给处于困境中的学弟、学妹们送去关怀和鼓励。像这样受助学生“反哺”的故事,在国栋基金还有很多,很多学生效仿小张,捐出了工作后的第一笔收入。
D
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办慈善
主持人: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办慈善也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现代慈善更要将各种资源优化组合,使其发挥更好的效应。实践当中,我们是如何联合社会各界来做慈善的?
冯国勤:慈善是一个平台,利用好这个平台,凝聚爱心,弘扬善行,联合各界推进中国特色的慈善事业。社会主义的慈善事业发展,本质上是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改革发展深化。发动和联合其他群团组织、社会组织、草根公益组织以及志愿者组织等社会力量,整合资源共同参与慈善,既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又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方式。
我们与工会、团委、妇联以及其他公益组织的联合活动和项目,都取得了双赢或多赢的效果。比如,2012年底和2013年5月,我们和团委合作,通过“青年范”全城劝募行动,募集90余万元,成立“为了孩子”专项基金。去年下半年至今,为帮助申城七类弱势青少年实现他们的彩色心愿,“七彩圆梦”计划应运而生。团市委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请了7家长期关注于困难青少年群体帮扶的青年社会组织,认领不同色彩的圆梦行动。比如,为社区困难青少年送上运动鞋及篮球课程的“金色圆梦”行动;为视力低于0.4的外来务工子女配眼镜的“绿色圆梦”行动;带领100位自闭症儿童来到长风公园水族馆及上海海洋水族馆,近距离接触蓝鲸和海豚的“蓝色圆梦”等。这都是以慈善为平台,联合各界努力的结果。
E
基金的保值增值,事关基金会的生存和发展
主持人:慈善资源的保值、增值是一个很新、却很重要的话题。我们就率先成立了以保值增值为主要任务的相关专业委员会。我们想了解,基金会这个财,该怎么理?
冯国勤:基金的保值增值,事关基金会的生存和发展。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根据国际上关于善款保值增值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远近结合,统筹兼顾,做好慈善资金后续利用和发展。
具体来说,要进一步加强对慈善工作中关于资金资产以及慈善投资等相关问题的研究,要在规避各类风险的前提下,依法、安全、可靠地对基金进行保值增值。
当然,开发慈善资源,关键靠专业人才,所以还要积极探索建立专职的慈善工作人员的福利、保障制度,建成一支具有专业能力、适应慈善发展的稳定健康的慈善队伍。
【结束语】
站在20年的里程碑前展望未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要走的,是一条既服务于群众、又与党和政府、社会同步发展的,实践基础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专业化现代慈善道路,对内提高治理水平,对外提高公信力,在主导上海慈善事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作用。